課程名稱 | 牧者生命的自我整理─從靈修談起 (第一梯次) |
授課老師 | 葉寶貴老師 |
老師簡歷 | 輔大神學院道學碩士,美國威斯頓耶穌會神學院研究班肄業,輔大神學院神學碩士(Sacred Theology Licentiate),美國辛辛那提方濟靈修中心靈修輔導專業課程。從事多年靈修避靜輔導,並任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理事。 |
課程介紹 | 加爾文說:「認識上帝是認識自己的開端」,又說:「唯有在上帝面前,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
生活在一切都快速奔馳,急遽轉變的世代裡,人的生命實際上是相當程度被撕裂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這種撕裂痛苦的狀態下,尋求整合而無處可求。 事實上,教會與牧者是這個被撕裂現代人的寄望所在。所以,牧者生命的自我整合也就相形迫切。而「唯有在上帝面前,我們才會找到真正的自己」,踏上內心的朝聖之旅,展開一段回歸上帝的心靈旅程,我們必能在尋獲上帝的同時,整合撕裂的生命,找到真我,找到喜悅的生命之泉。這真我的追尋不但能自我整理,也能使我們所牧養的羊群找到盼望與幫助。 |
著作 | 《混亂中尋寧靜》,台北:永望出版社,2006。 |
參加靈性教育研習所課程學習心得
蘇慧瑛 200127
那一陣子,在牧會中,對同工、教會弟兄姊妹總是有一股怨氣、不順眼,甚至是挑剔著,心想自己眼中的樑木正快速成長著……。在察覺自己需要短暫離開牧場、閉靜自省時,剛好收到新竹聖經學院寄來的「靈性教育研習所課程簡章」,於是立刻預定了10月27-29日和11月24-26日兩梯次課程的學習,持著正當理由「牧者進修」向教會請了假,期待在兩天的關機禁語裡,得以親近主,獲得修復。
礙於篇幅,我僅就第一梯次的課程「牧者生命的自我整理-從靈修談起」分享心得。這個課程是由葉寶貴老師主理,第一晚,她首先引領我們調整呼吸、寧靜開放五官,覺察身體官能,同時也收練五官,做歸心祈禱,邀請耶穌在一起。從默觀操練裡,自己才深刻感受到身體不適合疼痛程度。葉老師提醒我們接受不適和疼痛,與它們共處。這好難,過往總是期待趕緊除去一切身體不適和疼痛,要「視它如親」,真是得花功夫。這一晚,我遇見耶穌來訪,但心裡卻充滿害怕恐懼,直到祂的同在化解了黑暗。隔天一早,進行大自然靈修,早餐前在竹聖校園行走,繼續操練五官的覺察。大自然靈修覺察如同祈禱,很奇妙地,其間再度重現昨晚的情境,但是這回所見的不再是恐懼,而是篤定,深知祂同在並且掌權。葉老師總是親切有序的帶領學員,讓人可以從容照著教導去練習。這一天,認識了心靈地圖,操練「與耶穌談心-感覺輪的辨識」,同時也分組演練了讀經心禱,從法利賽人和稅吏的禱告段落裡,我們經驗聖靈開啟彼此的觸角,豐富的品嚐了主話語的美妙、警示和鼓勵。最後一早上的「個人內在的整合」課程,充滿理性認知,但也喚起我的興趣要勤於走入內在真我,更多操練與主與自己共處。
關機禁語是這世代的人的大挑戰,但也是自己生活紀律必須養成的習慣。感謝時刻與人同在的主,預備了優質老師和環境,在聖靈的感動中扭轉改變我,幫助我繼續與祂共處,跟隨祂,也照著祂的吩咐去行。
課程名稱 | 當衝突遇見愛—讓衝突成為信仰建造的契機 (第二梯次) |
授課老師 | 王榮義牧師 |
學歷 | 1.美國波士頓學院 教育碩士 1996-98
2.英國愛丁堡大學 神學碩士 1991-92 3.台南神學院 道學碩士 1984-87 4.逢甲大學 工業工程 1978-82 |
工作經驗 | 長老教會大專學生輔導9年
馬偕醫院院牧及協談中心主任15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幹事(2013~2017)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育中心主任(2017~迄今) 勵韾基金會董事(2018~迄今) |
課程介紹 | 當衝突發生時,雙方當事人都會陷入不舒服的情緒中。有人會忍下來,有人會質問對方,有人會找第三者來評評理,有人會在背後抱怨…。當我們用盡各種方法、技巧去解決衝突時,我們卻忘了,衝突所掀起來的情緒反應,經常是因為過往沒有醫治的傷口(或地雷)被對方踩到了。
因此衝突在信仰上可以是一個機會,一個讓上主的愛修護過往傷害或拆除地雷的機會。與其一直怪罪對方,不如誠實面對自己的傷口,將它帶到主面前讓愛修護創傷。 |
著作 | 1.《穿越夢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2012康健出版社。
2.《為自己祈禱》,2012,台灣教會公報社。 3.《為家庭祈禱》,2012,台灣教會公報社。 |
【當衝突遇見愛~讓衝突成為信仰建造的契機】心得分享
徐書玉傳道
「有時候就讓遺憾是個遺憾,我們聽懂遺憾就夠了!」這句話是王榮義牧師在聖經學院一堂教牧靈修課程【當衝突遇見愛~讓衝突成為信仰建造的契機】當中,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們正好談到有關人面對遺憾可能會有的反應,不論是面對遺憾的當事者或旁觀者,我們常常會希望去填補遺憾,甚至安慰這份遺憾,可是有些時候再多的彌補和慰問,這份遺憾仍然得不到完全的填補,因為遺憾中所失去的、流逝的,已經無法有所改變,與其補足它,不如就讓它在人們的心裡,然後讓上帝陪伴人們度過這些遺憾。
這使我不禁反思了自身的現況,不僅是在牧會中,也是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所留下的遺憾、慘痛的經驗,幾乎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我自身內在或外在的衝突,它影響的是我對人、事、物的反應,也影響了我對世界、文化、生活的價值觀。它就像個定時炸彈,當我處在安全、舒適的環境時,它不作聲也不吵鬧;可是當我深陷在備感壓力、害怕、孤單的處境時,它就四處引爆。
在這堂課中,王牧師分享了一些生命案例來讓學員更加了解如何透過信仰來幫助我們面對自己生命中的衝突,他以過去工作時的經驗來分享那些生命的轉變和改變,我發現這當中最重要而且是必須要有的,不是時間,而是耐心和關愛。很多人常說:「交給時間,讓時間來沖淡這些傷痛。」可是從這堂課中,我得到的鼓勵並不是要讓傷痛馬上消逝,而是先了解傷痛,再好好陪伴傷痛。我認為時間的用意在於讓傷痛中的人有機會重新準備自己、照顧自己,而非為了讓傷痛減輕或消除;而信仰對自身衝突的幫助,便是去體認上帝對所有創造物的愛,我們學習這份愛,並且去愛經歷創傷的自己或他人。
課堂中,王牧師引用以西結書34章11-16的經文,以牧羊人對其羊群的照顧和關愛來述說上帝對創造物的愛。上帝的愛不看我們的身份貴賤、高低、貧苦、富足,祂喜悅祂所創造的生命,所以祂關心我們、在意我們也心疼我們。當我們生命遭受苦痛、悲傷時,祂會擁抱我們。
讓衝突成為信仰建造的契機,讓上帝在我們生命的衝突中成為我們的幫助和支持,也讓我們能在各種經驗中,去體會、去分享上帝的愛,這是我在這次課程中習得的寶貴功課。
課程名稱 | 教會在衝突中成長—關係的必然 (第三梯次) |
授課老師 | 歐力仁教授 |
老師簡歷 | 英國 聖安卓大學哲學博士
中原大學 人文與教育學院 副院長 |
課程介紹 | 衝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在不同世代它會以許多不同的形態呈現出來,並且引發相關的情緒,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遺憾。
因此,基督教牧者自宗教改革以來持續需要學習如何找出處理衝突的對策,應變的處理步驟,進一步發現衝突中隱藏的意義,轉而成為在衝突中成長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