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務長的話
「向下移動」而後得榮耀
蘇美珍老師
今年的大齋期在3月5日的「週三撒灰日」或「聖灰日」展開。在這一天,許多教會,不論是大公教會或新教,舉行特別設計的禮拜,程序以自省、悔罪,祈求赦免為主軸,吟唱相對應的詩歌,牧師的講道也與此緊緊相扣。禮拜結束前,是個重要的時刻,會眾一一到台前,牧師用手指沾棕樹枝的灰在他們的額頭上畫一個十字架,並說「記得你是塵土,將來也必歸回塵土」或「你要悔改,信從福音」。最後,會眾在昏暗的燈光中,靜靜地、緩緩地步出教會,也進入40天大齋期的靈性之旅。
在大齋期,我們受邀用更多時間來默想耶穌的出生、服事和犧牲的愛所帶來的救贖;也就是說,我們更深默想耶穌「向下移動」的生命。耶穌選擇「向下移動」,為了成就天父上帝救贖人類的計畫,甘心離開天國的寶座,成為人的樣式,生活在人的當中,經驗人的疲累、飢餓、哀傷。耶穌選擇「向下移動」,甚至取了奴僕的形像,跪在那些自以為最偉大的門徒面前,為他們洗腳,顯明祂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20:28),並以此勸勉門徒要彼此相愛、互相服事。耶穌選擇「向下移動」,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在那裡,祂的身體承受無以言喻的痛苦,祂的尊嚴徹底被踐踏,祂的神性徹底遭褻瀆,而祂卻仍向天父禱告說:「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路23:34),這豈不是「向下移動」的生命的極致?耶穌選擇「向下移動」,親自經歷死亡,身體被安放在墓穴裡,祂靜靜地、無言無語地,在那裡躺著。
然而,死亡絕不是這順服、卑微、捨己的「向下移動」的結局,相反地,在這「向下移動」的盡頭等著祂的,是至高、至聖的榮耀,是戰勝死亡的榮耀,是復活的榮耀。不僅如此,祂現在正坐在那位對祂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你」(可1:11)的天父的右邊,將來有一天,祂要再來,但不再是「向下移動」,而是帶著極大的榮光和權柄,祂要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反觀當今這個高度競爭的科技時代,絕大多數的人都努力「向上移動」,賣力地攀爬在通往今世成功的階梯上,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追求績效、引人注目、擁有甚或濫用權勢」的試探,生命開始倚賴這種向上的拉力,而在這向上過程中所得到的獎賞彷彿成為快樂的唯一來源。結果,生命變成一連串的戰爭,一連串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大自然的戰爭,整個社會,甚至在信仰群體,也就出現愈來愈多的自私、疏離、焦慮、不安和敵意,最終就是朝向靈命的枯竭和死亡。
在大齋期,我們深入默想耶穌基督「向下移動」而後得榮耀的生命旅程,同時也安靜、誠實地自我省察。祈願上主幫助我們齋戒所有不合祂心意的心思意念和活動,並透過種種靈修操練來與主連結,學祂的樣式,甘心向下移動。盧雲在《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說:「跟隨耶穌向下移動,其實意味著我們正通往一個新的生命,是耶穌所擁有的靈性生命」,我們更深信上帝總是會用某種方式,使驕傲的人不得不謙卑下來,更會把尊貴榮耀的屬天冠冕賞賜給甘心謙卑向下移動的人(路14:11)。